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1《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习学过的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平面图形,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 不出圆的。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上好这节课对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课时中,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那么就需要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各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外观特点。所以我在教学设计1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让几个学生一起边玩边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非常浓厚了。同时,像这种在多种感官一起体会到的图形的特点感受也不容易忘记,便于记忆和回顾。
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而从形象到表象的建立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把形象这一步让学生感受得彻底和深刻了,那么形成表象和进行抽象就会容易很多了。再者,我把从形象到表象的过程用课件展示出来,也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再联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立体图形,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些立体图形有更亲切的感受。
值得思考反思的问题:
1、为了体现学生主体,所以要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与实物的操作过程中,但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一拿到物体后,就不停地在摆弄,有部分学生就根本不会正确地按要求进行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有时难以控制。
2、学生参与操作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比较总结需要时间,但时间不够,还有课堂纪律等问题出现,所以只能在一些教学环节中草草了事,如何安排学生有效地灵活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3核心提示:学生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开始我先从孩子们认识的老朋友引入,同时从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长方形、正...
学生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开始我先从孩子们认识的老朋友引入,同时从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想办法从老朋友身上找到新朋友并画出来,从而进一步体会到面从体来,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新朋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通过有趣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4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速偏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语速放慢,让自己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51、《认识图形》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习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2、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但是本节课在想想做做第2题和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上不够恰当,浪费不少时间,练习最后一题没有来得及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学生用最少的小棒分别摆出五边形和六边形 ……此处隐藏6021个字……,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想以下几个特点吧!
一、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
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二、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 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 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 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 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 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 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 信心。
三、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 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 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 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四、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 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平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 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平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 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习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14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15认识图形这节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类、初步感知、小组合作、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课的导入时,运用演示创设情趣,引领学生帮助喜羊羊解救他的小伙伴,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系统化。在新授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课堂中通过不同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操作、探索、合作、交流、展示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获得情感经验,同时把操作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在思考、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再创造。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1、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新授部分,我通过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于生活”。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数一数带领学生认识每种图形的特点,由扶到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3)生生间的交流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充分描述四种物体的形状特征。没有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四种物体。
(4)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学习的热情始终那么高涨,在游戏中消化所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