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18 07:10:45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1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 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 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3、评委组评价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1、 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评委组进行评价。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1、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2、由学生评委进行评价。

(三)活动小结

学生齐读朱自清《春》。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寻觅春天的踪迹》课后反思

向常容

在本节课的活动之前,能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学生搜集到了许多春天的常识、描写春的优美句子及名家名篇、古诗词等。时值油菜花开的春暖季节,上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有良好的生活体验。我认为在本次活动中有以下成功之处:

一、 活动五一节步骤清晰,紧扣春天这一主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情春天,赞颂春天。

二、 活动设计科学,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分数比赛、音乐),学生乐于参加,寓教于乐,有评价和反馈,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三、 内容丰富,准备充分,能与当前春天时令紧紧结合,让学生在观察中体悟,在体悟中学语文,积累生活常识。

课堂教学往往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不足之处:

一、 活动进行中欠指导:精美散文融入第一环节中,使各版分类不严格;

二、 学生在活动中规则不严,导致部分同学长篇大论,大大减少了其他同学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这项深不可测的艺术中,我一定要不断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2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阶段目标要求: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

(2)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3)耐心专注地倾听,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

(4)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共同讨论、分析问题,能自主查找资料。

2、教材分析:

《寻觅春天的踪迹》是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紧跟第二单元之后的一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编辑“自然日志”,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创作一幅“诗画”这三项活动。第二单元是散文诗单元,将此次活动编排在第二单元之后,是有意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观察自然,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进一步的训练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在能力培养还是情感提升方面,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大胆地去体验生活,整理资料,完成活动的任务。

3、学情分析:

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写作能力,他们对一些古诗词、优美的.文句有一定的积累,对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一定的认识,也能够自主运用。并且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们比城市孩子会多一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对身边的春天有自己的体验,是这节活动课的有利条件。他们还保留着孩子的天真、好奇、逐步有自己的思想及认识,对社会、自然有着探索精神,但也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他们的动手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情趣。

4、 评价分析

(1)写作评价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3)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5)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二、活动目标分析

1、活动目标:

(1)积累关于春天的成语和诗词名句,注重文化积累,以提高文化素 ……此处隐藏3852个字……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3、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展示——春天的赞歌

1、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4、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1、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2、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3、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4、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三)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感受春季中独特的社会生活,培养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在感受春天的活动中,加深对美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对自然和艺术的观赏、欣赏能力;

3、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形成勤于动笔记录、乐于动笔创作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活动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制作资料卡片、手抄报、flash或powerpoint等。教师适当引导。(时间为期一周)

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两组,自选以下专题之一:

大地回春

(春天的大自然)

春天的山水原野

春天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日月风雨

春天的虫鸟

…………

春暖人间

(春天的社会生活)

春节的喜庆欢欣

春天的'田间劳作

春天的人民广场

春天的校园

…………

2、各组民主推选四人组成智囊团,并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二、展示作品

各组展示作品,并由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作品。

(由科任教师及学生代表担当评委,共同评分。)

三、口语交际训练

1、现场才艺表演:

参考形式:

(1)朗诵或现场创作赞美春天的诗词;

(2)演唱赞美春天的歌曲;

(3)表演自创的体现春天特色的相声小品;

(4)现场书写春联;

(5)现场创作表现春天的图画。

2、对才艺表演进行口头推荐:

(1)由表演者阐述所表演节目的主题。

(2)由本组代表向评委及观众介绍节目突出的优点。

(评委点评,分别给节目精彩的一组及推荐有说服力的一组加分。)

(3)讲述“春天的故事”,必须是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评委点评,评分。)

 四、写作训练

任选一题作文。(要求见课本P82)

五、小结评价

1、学生谈感想、收获。

2、教师综合评价。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7

【活动说明】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寻找春天的踪迹”,春天是一曲动听的歌,春天是一幅美丽的画,春天是一首优美的诗。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在春天的倩影下徘徊、吟唱。“编一辑‘自然日志’”,“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创作一幅‘诗画’”,三项活动围绕着一个“美”字,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去捕捉春天的踪迹,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去谱写春天的赞歌!

【活动目的】

1、学会观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观赏春天,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鉴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1、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记录:

通过观察和记录,从中发现春天的踪迹,感悟春天的神奇,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理性思考。

2、指导学生搜集谚语和对自己的观察“日记”进行整理。

3、创作一幅诗画:

让学生为诗作画,为画题诗。

4、办一期“春天的赞歌”的黑板报。

5、写作:

以“我心目中的春天”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

写作指导:从两个文题来看,都具有抒情性、文学性强的特点。怎样指导学生写成一篇佳作呢?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景,起感受春天里的动人故事。可以请学校的园艺工人讲解校园内的植物,学生对植物的外形、颜色进行仔细观察,还要记录园艺工人对各植物培育、成长嗜好的解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附近郊游,让学生去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享受自然的抚慰。

其次,要提升、强化学会僧的情感体验,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组织一次班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来一次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再次调动他们的记忆。再次,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会是呢感的语言特点,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个性化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会僧自己的视角。

最后,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告诉他们,真情实感是作文成功的关键,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是抒情性作文的一大弊端。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